蒙昧時期 (遠古)
1.《孟子》上說:“食、色,性也”,是說人類的本能。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覓食。當時的食物,完全依賴于大自然的賜予。
3.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
許多即可果腹,又可療疾的食物被人們所重視,這就是中醫學中“藥食同源”的理論依據。所謂“藥食同源”,應理解為源于同一發現過程,并不是食即是藥,藥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鉆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獲得更豐富的營養,使食品更符合衛生要求,提高了人體素質和增強了抗病能力,對于人類保健具有積極的保健意義,火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意義更為重大。
萌芽時期(夏—春秋)
據文獻記載,我國藥膳食療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時代 。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對飲食衛生提出具體要求,如《論語·鄉黨》中寫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等提法,都是從保健的目的出發的。
奠基時期 (戰國—漢)
經過長期實踐所積累的經驗,使食療藥膳的知識逐漸向理論階段過渡。到了戰國時期,終于有了有關食療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展。 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共收載藥物365種,其中載藥用食物50種左右。東漢著名大醫學家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不乏有食療藥膳的有關內容,《金匱要略》著有“食禁”專篇,列舉了治少陰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產后腹痛的當歸生姜羊肉湯,以及桂枝湯、百合雞子黃湯等,這些食療方至今還被臨床所常用。漢代以前的食療,是理論奠基期,對于食療藥膳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與指導作用。
形成時期(晉—唐)
魏晉以來,食療在一些醫藥著作中有充分反映。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經集注》,是我國藥物學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標志著食療學已經是一門獨立學問,成為獨立的學科。 唐代出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療命名的藥物學專著《食療本草》,作者陣詵。
全面發展時期(宋—清)
北宋王朝幾位統治者,對醫學的發展頗為重視,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如成立整理醫著的“校正醫書局”以及藥學機構“太平惠民和劑局”等。元代的飲膳太醫忽思慧著的《飲膳正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營養學專著,它超越了藥膳食療的舊概念,從營養的觀點出發,強調正常人加強飲食衛生,營養調攝以預防疾病。明清時期是中醫食療藥膳進入更加全面發展的階段,幾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注意到中藥與食療學的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