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主要服務于自身利益,如果技能的提高不能讓其最終收獲更好的工作崗位和更高的薪資待遇,勞動者就沒有參加培訓的動力!瘪R陽表示。
技能認證相當于給技能勞動力價格賦值,但我國產業工人技能認證機制長期存在認證主體不明、認證責任不清晰、認證內容不具體等問題。上述南開大學的調研報告顯示,受訪技術工人得到政府有效認證的比例僅為35.6%。
開展職業技能認證的難點在于,市場化社會化培訓的開展與認定工作分散于人社、教育、工會、婦聯等部門,缺乏協調統一的培訓成果認證標準。
為此,北京、浙江等地陸續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借鑒商業銀行零存整取的儲蓄方式,為學習者開設賬戶,以學分的形式認定、存儲、轉換來自不同渠道的學習成果,達到一定標準后允許兌換相應的學歷、非學歷證書。
《方案》同樣指出,將制定技能學分認證、積累、轉換標準,對勞動者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獲得的學分、證書、工作經驗等技能進行認定,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與學歷教育學分貫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分銀行”基礎上,《方案》開創性地提出了“技能銀行”概念。勞動者將擁有個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電子檔案,存儲個人信息、學習經歷、技能證書、競賽獲獎等信息,而“技能銀行”平臺將集崗位需求發布、優質課程鏈接、技能評價考核、培訓補貼政策推送、就業崗位自動推薦等功能于一體,推動技能人才供給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
馬陽認為,勞動者可以通過“技能銀行”得到對自身技能水平與崗位適配度的綜合評估,有針對性地繼續參加培訓、提升技能的同時,還可以在平臺的指導下及時、便捷地申請相對應的培訓補貼。企業也可通過“技能銀行”發布崗位信息、對接合適的技能人才,有效解決招工難題。
今年4月,人社部印發《關于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在原有的“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五級技能等級基礎上,往下補設學徒工,往上增設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延伸發展為新“八級工”制度。然而,企業通常遵循一套內部的職業晉升標準,不一定因勞動者擁有某一技能等級認證就給予其相對應的薪資待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者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早在2021年4月,深圳市人社局就印發了《關于做好我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工作的通知》,明確企業應在工資結構中設置體現技術技能價值的工資單元,強化技能價值激勵導向,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
此次《方案》則進一步明確,深圳將發布技能人才工資指導價位,引導企業建立基于技能水平和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切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推動技能勞動者邁入中等收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