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訓練師、碳排放管理員、陪診師、在線學習服務師……這些新職業,你聽說過嗎?有能力、有興趣加入嗎?
近日,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下稱“職業大典”)出爐,與2015版相比,凈增了158個新職業。如今,納入職業大典的職業數達到1639個。
“凈增新職業,不僅拓寬了就業渠道和從業者的成長空間,還透露出兩大信號:一是產業升級新趨勢,二是未來就業新動向。”重慶人才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重慶大學教授林勇解讀認為,從凈增的158個新職業看,呈現出“新”意十足、含“綠”量高、更“專”更細化等特點,堪稱未來就業創業的指導手冊。
“新”意十足
職業大典是由人社部、國家統計局等部委根據《勞動法》,組織相關部門、研究機構、高校及部分企業的專家聯合編制,并經審議頒布。它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出發,充分考慮各行業工作性質、技術特點的異同,全面、客觀反映社會職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和變化趨勢,可謂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
這意味著,新職業的產生,跟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及社會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等相呼應。
一個新職業是否入選國家的職業大典,要從多個維度來綜合考量。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劉俊振解釋,比如“獨立性”,這意味著職業是否足夠新;再如“穩定性”,表征是否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還有“群體性”,反映出從業人員的規模大小,以及能否拉動就業。
這次凈增的158個新職業,涉及制造工程、數字經濟、現代農業等多個領域,以上幾個維度都具備。林勇認為,這代表了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對社會帶來的新需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兩江觀察梳理發現,新版職業大典共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這跟近年來數字經濟大潮風起云涌的新趨勢相吻合,可謂“新”意十足。
例如“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操作員、運維人員等納入新版職業大典。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比2015年增長10倍,應用覆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據IFR統計數據測算,2022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87億美元,2024年有望超110億美元,增長態勢明顯。
與之相應,對掌握相關技術的用工需求大增,甚至成為人社部發布的2022年二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之一。有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機器人行業人才缺口高達500萬。
又如“智慧城市”。隨著互聯網的深度普及,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無人經濟、共享生產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相關人才在就業市場炙手可熱。由此,陪診師、互聯網營銷師、網約配送員、在線學習服務師等新職業納入新版職業大典,為就業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這批新職業從業者在重慶大有可為、前景廣闊。”林勇分析認為,重慶正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對相關領域尤其是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就業者需求量很大,施展才能的舞臺很大。
含“綠”量高
本次新增的158個新職業,含“綠”量很高。新版職業大典共標注了134個綠色職業,占職業總數的8%——林勇認為,這是我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產生的必然結果,是為實現“雙碳”目標催生的新賽道。
新版職業大典中,碳管理工程技術人員、碳排放管理員、碳匯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煤提質工等新職業首次納入。
以碳排放管理員為例,其職責為:對企事業單位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也稱為“碳管家”。在電力、水泥、鋼鐵、造紙、化工、石化、有色金屬、航空等控制排放行業里,“碳管家”供不應求。隨著我國“雙碳”時間表的推進,其就業形勢將呈明顯的“微笑曲線”。
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技術人員也入選了新版職業大典。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我國擁有濕地面積6600多萬公頃,約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居亞洲首位。
作為山水之城的重慶,因其地形地貌復雜,垂直高差大,境內濕地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全市濕地總面積超300萬畝,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等自然濕地,還有庫塘、輸水河、水產養殖場等人工濕地。濕地,成為重慶打造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主陣地”。
對濕地的保護,催生出新職業。今年2月,“濕地保護與恢復”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西南林業大學成為全國首個獲批該專業的高校。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相關領域人才需求持續上升……種種跡象彰顯相關職業的廣闊前景。
由此,林勇認為,綠色職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覆蓋新能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治理、現代高效農業等領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選項”,將為就業拓展新的路徑和空間,非常看好。
更“專”更細化
新版職業大典,還呈現出更“專”、更細化的特點。
仍以數字經濟為例,本次新增的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數字技術領域,專門增設了數字技術、工程技術人員等小類。
林勇分析認為,這跟數字經濟的規模大(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45.5萬億元)、“地位”高(全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39.8%)、涉及面廣(涉及生產、生活、城鄉建設等方方面面)有關。
規模大、“地位”高、涉及面廣,這就決定了對相關技術的要求高、需求大、分類細。
例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集成電路、機器人、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均屬新版職業大典中的生產類技術新職業;互聯網營銷師、網約配送員、在線學習服務師等則生活類技術新職業也同時納入。
再如綠色新職業,既有碳管理工程技術人員、碳排放管理員、碳匯計量評估師等以“碳”字打頭的,也有綜合能源服務員、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煤提質工等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的。
這跟現代經濟體系中的產業細分趨勢是相吻合的。林勇認為,與以往較為“粗放”的分工不同,現代產業體系里,即便同處一個大行業,細分領域里的差別也是很大的,對相關技術的要求“各有千秋”,所以需要更“專”、更細的職業分工。
不求“大而全”,但求“專精特新”——他提醒說,這一點,是從業者在作出職業選擇時要特別注意的。
“職業變遷,是大勢所趨。可以肯定,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職業將不斷誕生。”林勇建議,重慶要在機制、教育、職業培訓、人才激勵等各方面持續發力,拓展人才發展空間、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現就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
當前,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的新經濟正在成為新時代推動經濟持續增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以及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催生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產業,帶動了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直播帶貨等新商業模式,出現了全媒體運營師、大數據工程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等新興職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