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綱要》提出推進衛生管理人員專業化、職業化,加大養老護理員、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健康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國家衛生計生委等 22 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心理健康是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意義重大。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 2021 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強調加強心理服務人員培訓,建立人才信息庫,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
中國國家人才測評網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主辦創建,是國家人才評價公共服務平臺。全國人才流動中心是人社部直屬的綜合性人才服務機構,可通過人社部官方網站(http://www.mohrss.gov.cn )查看相關信息。
三、證書介紹
考試合格后可取得中國國家人才測評網頒發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能力素質評價證書。證書序列號唯一,可通過掃描二維碼或登錄 “中國國家人才測評網(中國國家人才測評網 (chinatest.com.cn))” 查證,全國通用。依據《職業教育法》,該證書可作為培訓學員從業憑證。
四、職業前景
心理咨詢師業務涉及社會各方面,包括心理咨詢機構、機關、部隊、醫院、學校、企事業單位心理咨詢室以及社區、老人院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等。在不同崗位,心理咨詢師發揮技術特長為對象提供指導與咨詢。國外心理咨詢師社會和經濟地位高,備受尊敬,心理咨詢中心也頗受歡迎。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心理咨詢師將受政府、社會和百姓重視,職業空間廣闊。
五、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能力要求
(一)心理學及相關知識的運用
-
掌握普通心理學知識,了解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意志等心理活動基本規律。例如在幫助因考試壓力焦慮的學生時,能分析焦慮在其認知過程(如過度擔憂考試結果的思維方式)中的產生機制。
-
掌握發展心理學內容,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點。如青少年處于自我認同關鍵期,心理問題可能與自我形象、同伴關系等因素緊密相關。
-
掌握社會心理學知識,考慮社會環境對人心理的影響。處理職場壓力問題時,分析工作環境中的人際關系、組織文化等社會因素對個體心理的作用。
(二)遵循心理學原則
-
客觀性原則:以客觀態度看待求助者問題,避免主觀偏見,不因其行為方式與自身偏好不同而做出不當評價。
-
尊重與接納原則:尊重求助者人格、價值觀和個人隱私,接納其觀念和行為,即便與社會主流觀念存在差異。比如尊重特殊性取向求助者,幫助解決因家庭不理解帶來的心理困擾。
-
助人自助原則:心理咨詢旨在幫助求助者發掘自身能力和資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如面對社交恐懼者,不是直接安排社交活動,而是分析恐懼原因,引導學習應對技巧,使其有能力面對社交情境。
(三)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的應用
-
談話療法:通過與求助者交談了解問題和內心感受,采用開放式問題(如 “你能詳細說說你當時的感受嗎?”)和封閉式問題(如 “你當時是感到憤怒還是悲傷?”)收集信息。
-
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求助者識別和改變不良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如針對抑郁情緒者,幫助發現消極自動思維(如 “我什么都做不好”),并通過行為實驗等方法驗證和改變。
-
心理測量技術:運用專業心理量表,如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評估求助者心理狀態,為咨詢提供依據。
心理咨詢師在維護和促進人們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歡迎有志之士加入我們的培訓測評取證班,開啟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