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精神心理問題建議和提案,備受社會廣泛關注。
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作為精神衛生公益醫療機構,始終致力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和國家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現將2022年兩會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推進精神衛生體系建設的部分建議和提案整理如下:
馬瑞燕全國人大代表
建議向所有育齡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一、加強家長心理健康知識培訓。
二、加強學科專項研究和篩查力度。
三、加大青少年兒童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投入。
民盟中央
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建設
一、強化源頭預防,提升心理健康素養。
二、強化過程疏導,提升心理健康問題干預能力。
三、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心理健康問題處置能力。
民革中央
實施精準心理輔導,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認真貫徹《精神衛生法》,教育與醫療密切合作,共同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二、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促進學校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三、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
李靈
全國人大代表
建議加強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轉變教育觀念,正確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強農村中小學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預警預防。
四、家校共育,營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劉慶峰
全國人大代表利用人工智能輔助青少年抑郁癥全量篩查
一、建立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和抑郁癥智能篩查平臺,為全國中小學進行全量篩查。依托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圍繞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個體診斷醫療檔案。突破多場景全樣本的多維多模態數據采集,提高篩查度量準確度。
二、圍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設預防預警體系,打通學校、家庭、社區及醫院的數據互聯,及時發現并處理危機個案,建立常態化篩查、跟蹤、分析機制,做到預防、預警、干預。
施衛東
全國政協委員
學生抑郁癥篩查不能“一檢定性”
一、教育部、衛健委等應制定適合不同年齡段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篩查量表,結合學校表現、家庭日常、設備診斷等判別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采用多次篩查,不能“一檢定性”。
二、改進對未成年人心理疾病的診斷用語,淡化抑郁癥“疾病”的概念。篩查體檢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隱私保護,可考慮以學年為單位,學生及家長可自主選擇時間、醫院,醫院對結果異常者“點對點”告知,嚴格限定學校獲知篩查結果的知曉范圍。
三、教育部門還應出臺篩查體檢明細規程,制定學生心理健康隱私保護辦法和隱私泄露追責機制,并明確對測評異常的學生給予的“重點關注”具體辦法,杜絕變相歧視、區別對待等不當行為。
民革中央
完善孤獨癥生命全程支持體系
據全國殘疾人口普查情況統計,目前孤獨癥已占我國精神殘疾首位。孤獨癥患兒需要長期持續的照料,多數家庭選擇夫妻一方放棄工作或收入低、時間靈活的工作,家長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家庭關系穩定和持續發展受到嚴重挑戰。建議:構建完善康復教育、職業培訓、就業支持、托養安置等多環節相互銜接的孤獨癥生命全程支持體系。
雷冬竹
全國人大代表
建議自閉癥篩查納入免費兒保常規篩查
雷冬竹代表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多部門聯動,建立“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自閉癥患兒搶救性康復體系。如國家衛健委、中殘聯、教育部等多部門合作,建立早期篩查、醫學診斷和康復教育無縫銜接的自閉癥患兒搶救性康復體系;政府加大規模建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采取公建民營等多種模式鼓勵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康復機構的建立。
邱光和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將抑郁癥自閉癥治療納入醫保
一、二級以上醫院應盡可能開設青少年心理健康專科,力爭各省每10萬人平均有2-3名專門服務未成年人的精神科醫生,并把抑郁癥、自閉癥等心理治療費用納入醫保。
二、通過持續加大精神衛生的公共醫療供給,打破市場供需矛盾,降低醫療價格,惠及更多普通家庭。
黃綺
全國政協委員
建議幫助大齡自閉癥患者就業
黃綺委員指出,大齡自閉癥患者面臨的普遍問題:缺乏就業機會、缺乏合適的康養場所、缺乏康養資金。自閉癥患者的家庭一直以來不堪重負,這些負擔正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黃綺委員建議出臺鼓勵自閉癥患者就業的支持政策,健全家庭健康保險保障制度,設立自閉癥家庭康養中心。
劉家奇
全國人大代表
加大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工作力度
一、建立健全“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村(居)民小組”四級聯動管控工作機制,壓緊壓實工作責任,認真排查,建立完善專門監管工作“臺賬”。
二、加強監護人員的監管責任,杜絕脫管失控的現象發生,確保監護管控工作措施到位。
三、加強對重點人員的排查和監管工作,準確掌握患者服藥及發病的情況信息,使公安、派出所等職能部門能及時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避免患者肇事肇禍的惡性案件發生。
四、廣泛開展宣傳工作,提高廣大老百姓防范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的安全意識。
五、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落實保險機制,為患者家庭、監護人及無辜受害者提供強有力的保險機制保障措施,有力地維護社會的平安穩定。
楊琴
全國人大代表
加大基層精神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力度
一、持續加大對心理健康工作的財政投入,并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剛剛整體脫貧摘帽的曾經的國家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傾斜。進一步加強精神疾病防治機構能力建設,并將此項工作納入考核內容。
二、提高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建立相關人員的職評體系,加強對精神衛生醫護人員的保護和關愛。在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工資分配、經費保障與財務管理等方面明確政策要求,增加崗位的吸引力。
三、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建立一些管理試點,充分發揮示范點的輻射帶動作用。
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大心理服務救助體系建設,讓身患心理疾病的特別困難群體得到及時治療。
雷冬竹全國人大代表
加強精神衛生學科教育,促進身心醫學發展
一、加快精神衛生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絕大多數省份保證有一所醫學院校開設“精神衛生專業”的臨床醫療及臨床護理專業。
二、調整精神衛生學科專業層次結構,擴大研究生招生,擴大研究生層次比例。
三、高校積極加強心身醫學學科建設。
王士嶺全國人大代表
為推廣精神衛生社區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一、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精神衛生法啟動全國性的執法檢查,加強法律監督、推進該法及其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在各地的貫徹實施。
二、根據社區模式的成功經驗和實際問題,繼續補充和完善精神衛生法中社區管理的相關條款,為更多地方切實啟動和推廣精神衛生社區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農工黨中央
加大西部地區精神病專科醫院建設
一、加大對西部地區特別是資源空白地區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和政策傾斜支持力度。
二、構建精神衛生專科醫聯體和聯盟,加大對口幫扶力度,促進不同地區間精神衛生服務均等化。
三、建立激勵機制,解決基層精神衛生專科醫院醫生短缺問題。
四、規范民營精神專科醫院發展,充分發揮民營醫院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