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桑翔
戴上專門的MR(混合現實)眼鏡,在虛擬世界中,拿出扳手,在新能源汽車發動機上操作維修,汽車的內部線路、結構圖以及具體參數就展示在MR眼鏡上。這仿佛“鋼鐵俠”中的一幕,出現在上海第19屆教育博覽會的上海南湖職業技術學院“5G+XR”仿真實訓展示中。
原來,職業教育可以是這樣的科技范滿滿,打破了很多人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
今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從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多個方面進行全方位部署。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職業教育很重要,職教關乎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培養,關乎大國工匠和中國制造的未來,也關系到具體到職校生能不能找到心儀的好工作、能不能拿到體面的工資。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元宇宙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突飛猛進,這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段時間以來,技能人才培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教材陳舊、課堂枯燥、技術脫節、實訓困難等問題。在日前舉行的第19屆上海教育博覽會上,一批職業學校展示的數字化轉型探索案例,為破解這些“老大難”問題給出了新思路。
數字化讓“元宇宙”課堂觸手可及,學生不僅可以近距離地看、聽,甚至還可以“摸”,多元豐富的感官刺激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在南湖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課堂,應用“5G+XR”仿真實訓,學生佩戴上MR眼鏡,汽車內部的結構和零部件位置清晰可見,比教師單一講解、示例更加直觀形象。
借助數字技術,課堂教學還可以實現多屏互動、遠程同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教學互動將更加便捷高效。在曹楊職業技術學校的一堂烹飪課上,教師指導居家上網課,制作出一盤打破次元壁的美味的餃子。
在新一輪數字化轉型升級中,不少職業學校借助虛擬仿真、增強現實、全息影像等新型數字技術,構建出基于真實崗位情境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實訓室,大大改善了困擾職業學校已久的教學實訓“高投入、高難度、高風險及難實施、難觀摩、難再現”現象。
此外,有的職業學校還依托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研發知識圖譜,開發數字教材,分析學習成果,為大規模個性化學習支持和教學指導搭建基礎,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實訓效果。
“十四五”期間,上海將重點圍繞優化校園數字化環境、強化數字化應用、整合職業實訓數據、完善素養能力提升、打造優質教育應用場景等,全方位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數字化賦能下的職業教育改革新場景正在徐徐展開,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生態正在發生改變,這些都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基礎。
中辦、國辦文件的出臺,為職業院校下一步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學校應該要把握住改革的“春風”,借助數字化的翅膀,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從各個環節去系統性謀劃、綜合性推進。
在數字時代,職業院校還需要多一點“吆喝”的自信和意識,運用好各類媒體,尤其是直播、短視頻等新方式,展示自身的風采風貌,進一步吸引優秀的學生報考喜愛的職校專業,贏得家長對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認可,讓全社會更好地理解職業教育、尊重技能人才,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這次為期一個月的第19屆上海教育博覽會數字化展,向市民社會家長及時宣傳了最新的數字化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讓實訓很炫酷,讓學生有真本事,讓職教生有好前途,讓國家有好工匠。